“我和亲家对彩礼的纠纷从今年正月起私下多次协商都没有解决好,多亏了调解室的‘五老’调解员,纠纷终于解决了,姜还是老的辣啊!”路背村村民赖女士由衷地对退休老干部调解员竖起大拇指。
蓉江新区在推进城市社区“多网合一”的改革过程中,从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入手,结合我区实际,持续深化和壮大“蓉匠”调解室,推动了整体社区治理水平的提升。
调解室遵循法理融合、以德为先的调解理念,在加强基层矛盾纠纷源头预防、前端化解、关口把控上,实现“矛盾不上交、平安不出事、服务不缺位”,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。
01以民本为核心 精塑调解“匠品”
针对城市社区人口多、情况复杂的情况,由区平安办指导、司法分局牵头,属地政府配合,“蓉匠”调解室在和谐家园社区诞生了。调解室将调解工作当作一项“送门服务”,实现把问题解决在基层、解决在社区。
7月9日,和谐家园社区居民张女士的儿子与同龄伙伴在小区健身器材处玩耍,不小心让伙伴受伤,并致轻微骨折,双方家长关于赔偿费用达不成一致,发生争执。了解到情况后,调解员联合社区民警、物业调解该起邻里纠纷。最终张女士同意赔偿300元医药费,双方达成一致,签订调解协议书,家长及小朋友握手言和。
为了更好地服务市民,一支7人专业调解队伍,一支涵盖老党员、老干部、老教师、老退役军人、老劳模的6人“五老”辅助调解员队伍应运而生。“我们的队伍共服务社区4200余户,12000余名群众。”和谐家园社区调解员刘俭发说,“努力发挥邻里有德望、社情民意够了解、群众工作有经验的优势,最大限度地把各类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。”在案件双方当事人签订和解协议之后,调解员们还会定期开展“回头看”,上门进行回访,掌握民情民意,关注矛盾化解后事态发展演变情况。
02以服务为宗旨 修炼调解“匠气”
“有了矛盾不急着吵架,咱们先坐下来聊聊,看看双方都怎么想的。”“蓉匠”调解室结合平安建设宣传月、“红动星期六”等活动载体,利用宣传展板、微信、会议等形式,共组织开展了6次集中宣传活动,用鲜活的事例引导辖区群众树立“万事和为贵”“退一步海阔天空”等意识。
不仅如此,“蓉匠”也是群众歇脚聊天之所。“大爷,最近身体还好不?”“阿姨,现在咱们广场舞队和周边邻居们相处挺和谐吧?”“小姑娘,最近家里没吵架了吧?”调解人员通过和周边群众“食茶”、“打呱”,听到身边的“小事、敏感事”,通过分析研判,予以提前处理,将一些不稳定因素及时消除在萌芽状态。
“小区里有个小孩被狗咬了,家长带去打了针,也不知道狗是谁家的。”今年6月,在和群众聊天中,调解员得知了此事。经调解员联合高校园区派出所民警在调取事发附近监控,并走访周边商户、居民,找到狗主人陈某某与其沟通,并与高校民警采取分头安抚的方式,分别做双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,最终使双方协商达成一致并现场签订调解协议书。
03以创新为灵魂 传承调解“匠艺”
在今年的4月20日,全国优秀调解员、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杨慧芝同志来到我区,为“蓉匠”调解员们传授调解“匠艺”。杨慧芝将她总结的“面对面+背对背”“激将法+冷处理”等日常调解方法进行详细讲解,深入浅出,听讲调解员们收获颇丰。这得益于调解室制定的“菜单式”培训课程,集中培训与分级培训并存,提供物业、环保、工伤等培训内容,邀请模范调解员传授调解“匠艺”,全面提升调解员调解艺术和技能。
此外,调解室积极探索“调解室+N”工作法,注重和加强人民调解和司法调解、行政调解的对接。“一般矛盾纠纷由调解人员自行调解。”刘俭发介绍说:“而针对不同类型的疑难矛盾纠纷,如道路交通纠纷,我们会邀请交警队民警或律师参与到调解工作中来。”一方面通过专业人员讲述法律法规让当事人心服口服,另一方面补充调解室工作人员专业性不足的短板,促进社会矛盾纠纷更多的通过非诉讼、非对抗的方式妥善解决。
以争先促规范,精心塑造蓉江新区调解品牌。“有问题,有纠纷,找调解室去。”现如今,“蓉匠”调解室已经成为了我区人民调解的一面鲜艳旗帜,自22年成立以来,共成功调处矛盾纠纷172件,为蓉江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