仲夏时节,漫步在赣州蓉江新区潭东镇上坝村,一条笔直宽阔的公路贯穿整个村落,翠绿的稻田与错落有致的村庄交相辉映,村民们脸上笑意盈盈,一幅人和景美的乡村图景跃然眼前。
这番乡村美景,是上坝村全体村民齐心协力、共同奋斗的成果,更是村党支部书记彭美灵带领党员和村干部们“心连心、同奋斗”的见证。
3年来,彭美灵心系村民冷暖,情牵乡村发展,他的足迹遍布村里的田间地头。
党建引领 夯实基层组织建设
8月5日,在上坝村三面光灌溉水渠施工现场,运输车辆来回穿梭,运送着修建水渠所需的材料。在烈日下,施工人员们即使挥汗如雨,但还是专注地进行着铺装模板、浇筑水泥等工作。
“今年修的水渠有2390米,涉及农田250余亩。”彭美灵介绍,新一届村“两委”上任以来,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,采取“党建+”工作机制,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、便民服务、乡村治理等各项重点工作,通过合理利用乡村振兴项目衔接资金,精准申报项目,于2022年、2023年共建设完成全村灌溉水渠三面光4.3公里。“今年的是收尾工程,修完这些,基本上全村的农田都能实现灌溉。”
为了确保施工作业顺利推进,彭美灵带着上坝村村委委员曾小健来到现场解决问题。作为上坝村近两年发展的大学生党员,曾小健深受彭美灵的影响,他说:“我经常看到村民有什么事情就会来找彭书记,每次他都会非常及时地回复,并耐心解决。这些行为带给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,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。”
只有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,才能发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作用。三年来,彭美灵坚持抓好支部队伍建设,力求增强支部成员凝聚力、战斗力和号召力,积极吸收返乡大学生、产业带头人等先进分子加入上坝村党支部,选优配强村“两委”干部队伍6人,其中大学以上党员2名,并通过新老党员结对模式,做好新党员的谈心谈话、跟踪培养等工作。
“我们的队伍比较年轻,有干劲、有活力,大家都从最初的被动接受工作到现在的主动作为。”在村党总支书记彭美灵的带领下,上坝村先后获评2023年全省“零酒驾”社区(村庄)、2023年度潭东镇党的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。
乡村建设 幸福生活成色更足
前些日子,一场以“红心向党迎七一 砥砺前行跟党走”为主题的文艺晚会在潭东镇上坝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精彩上演。全村的男女老少纷纷走出家门,沉浸在晚会的欢乐氛围当中,享受着这场“家门口”的视听盛宴。
在“家门口”就能看到精彩的演出,得益于上坝村这几年的基础设施建设。
乡村要振兴,设施必先行。上坝村“两委”扎实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,持续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。“前两年,村主干道狭窄又到处坑洼,而且没有路灯,大家晚上吃完饭都只能窝在家里看电视,都不敢走出来散散步。”彭美灵看在眼里、记在心上,带领村干部上下奔走,实事求是地向上级政府和帮扶单位介绍村情和村貌,争取项目资金支持。终于,功夫不负苦心人;几年来,先后完成贯通全村南北主干道2.8公里共54盏太阳能路灯亮化工程,村主干道道路修复1.7公里,解决了村民夜间出行困难问题。
夜间出行安全有保障了,但是村民没地可去也不行。了解到群众有建设室外活动场所、丰富日常生活的需求后,彭美灵又想方设法,争取相关单位资金支持,投资近30万元,建设了一个集思想引领、休闲娱乐、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。广场占地面积共1400平方米,既有篮球场、健身器材,又有象棋桌、大空坪,迅速成为了村民青睐的“好去处”。
道路更宽,环境更靓,村庄更美,群众休闲娱乐有去处。短短三年多时间,上坝村的蝶变大家有目共睹。“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了!”说起村里近几年的变化,村民陈润兰夸赞道。
一心为民 桩桩实事落地生根
粮食安全是“国之大者”。因地势问题,上坝村莲蓬组有一百多亩农田长年撂荒。面对每年递增的粮食任务,彭美灵带领村“两委”反复实地勘察,经多方沟通,终于在2021年3月底安排好排灌设施,让荒废多年的150余亩农田重焕生机,惠及了123户552名村民,还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,并连续三年超额完成水稻种植任务。
面对村民出行受阻的民生痛点,他积极跑办,争取上级资金4万元,不仅修复了因道路建设而阻断的南北下穿便道0.6公里,还加固了高陂河河道护栏0.2公里,新建主路旁各山塘护栏0.4公里,既解决了村民出行的急切需要,又构建了安全出行的防护网。
在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面前,彭美灵更是展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。2024年4月4日,受强降雨影响,上坝村鹅婆桥头路面出现塌陷且引起暗沟堵塞,严重影响道路通行与过往车辆行人的安全。接群众反映后,彭美灵协同村两委干部迅速赶往现场查看塌陷情况,冒雨拉起警戒带,防止出现交通安全事故,并立即上报受灾情况,评估制定修复方案,联系施工人员商定施工方案,于2024年4月14日完成暗沟及路面修复,及时保障了村民通行安全,解决了附近十多户村民雨季内涝的隐患。
“换位思考,将心比心。”彭美灵的话语质朴而真挚,在他看来,村民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关乎民生的大事,只有真心实意地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需求,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,共同推动乡村的繁荣与发展。